当前位置: 首页 > 黄历 > 名俗节日 > 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是什么意思

2023-04-14 09:14:08
惊蛰,古称“启蛰”,二十四节气[1]之中的第3个节气[2]。在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中文名:惊蛰 外文名:The Waking of Insects 别名:启蛰 代表寓意:天气回暖,春雷始鸣 气候特点雨水渐多,乍寒乍暖 季节:春季 时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  太阳位置太阳到达黄经345° 前一节气:雨水 后一节气:春分 风俗活动:祭白虎、打小人 风俗食物:“炒虫”、生梨 农事活动:防病虫害 养生: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 三候:桃始华;黄鹂鸣;鹰化为鸠 属性:二十四节气之第三个节气   惊蛰(jīng zhé),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     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yú),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互相吻合。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