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历 > 名俗节日 > 2017年三伏天时间表(初伏、中伏、末伏艾灸时间查询)

2017年三伏天时间表(初伏、中伏、末伏艾灸时间查询)

2023-04-07 00:32:10
每年的三伏天都是冬病夏治的日子,所谓的三伏天炙,就是此时的一种运用天炙治病的疗法,此法结合了传统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和中药外治等知识,是近年来颇流行的一种夏季理疗方式,颇受人们的青睐。那么2017年三伏天是什么时候,到底2017年什么时候适合艾灸呢?该如何在三伏天艾灸呢?下面易安居算命网就为大家讲解一下。
  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2017年三伏天时间表查询
 
2017年三伏天时间如下:
2017三伏初伏、中伏、末伏时间如下,共40天
2017初伏时间:2017年7月12日 庚子
2017中伏时间:2017年7月22日 庚戌
2017末伏时间:2017年8月11日 庚午
 
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头伏;夏至日的第四个庚日就是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也就是三伏。有时候中伏十天结束后后,还没立秋,就加十天。三伏后进入秋天。2017年三伏天时间一共持续40天,从2017年7月12日开始到8月20日结束。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2017年三伏艾灸的时间
 
“三伏贴”是以中医“冬病夏治”与“春夏养阳”等理论为依据,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2017年三伏疚时间安排:
7月2日—8月21日
伏前灸:2017年7月02日
初伏灸:2017年7月12日
中伏灸:2017年7月22日
末伏灸:2017年8月11日
伏后灸:2017年8月21日
温馨提示:
艾炙每伏第一天为最佳,能持续最好。伏天分三次,共40天,每伏要贴敷1次,一共贴敷3次。每伏期间做大艾雷火灸三次,共做9次艾灸调理。
 
三伏灸适应症:适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
呼吸疾病:虚人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等。
胃肠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
儿科疾病:遗尿、厌食等(虚寒性)
骨科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颈腰椎病、软组织劳损
其他疾病:四肢寒凉怕冷,免疫低下
具体的病症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各种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过敏性鼻炎,四肢寒凉怕冷,免疫低下,反复感冒;虚寒头痛、慢性虚寒、胃肠炎、溃疡病、腹泻、消化不良、厌食、胃痛;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关节问题及颈肩腰腿痛等症状;痛经等虚寒性的疾病及其他妇科问题。
 
注意事项
1、敷贴期间应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贪凉,不要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禁食海鲜、虾等易发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2、贴药当日戒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芋头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3、贴药时背部皮肤应干燥,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4.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5.部分病人贴药后皮肤出现潮红或小水疱等是正常现象,若去药后灼热感仍甚者,可涂以少许芦荟胶;
6.若已出现小水疱破裂而引起感染者,应及时就医;
7.灸疗后4个小时内严禁用生冷水冲洗;
8.治疗期间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炸食物,避免感冒,谨慎房事;
9.贴药不能长于8小时,出现小水疱者应即时拆去药物;
10.孕妇、血证及各种实热证患者慎用;3岁以下小孩不能使用。
11.三伏贴贴敷谨遵医嘱。
 
补充:三伏灸的知识
 
中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三伏灸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辩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调理。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三伏灸乘其势而治疗,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
 
三伏灸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疗冬天易发的疾病,以预防和减少该病在冬季发作,对以下两类疾病尤其有效:一类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鼻炎、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儿冬天易得的感冒;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
 
临床发现,不少咳喘患者在做了三伏灸以后,冬天哮喘发作的次数减少了,症状减轻了,病情较轻的患者甚至有的就没发作。儿科医师也从临床上发现,很多免疫力低下、冬天容易感冒俗称“易感儿”的孩子们,自从做了三伏灸以后,冬天感冒的次数少了,症状轻了,病程短了。除哮喘之外,三伏灸对咽炎引起的咳嗽以及过敏性鼻炎也有很好的疗效,同时三伏灸药饼贴敷治疗肩周炎、网球肘等寒湿痹证有显著疗效。
 
三伏灸通常对症选取多味中药按比例研磨,用姜汁调成膏状,再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成人一般贴4—6小时,儿童贴2—4小时。中药敷贴后,有人会出现红、肿、热、痛,有的人可能会起疱,这是由于药物被人体吸收充分、穴位敏感所造成的。皮肤起疱、反应强烈的病人疗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为防止感染,起疱后一定不要搔破,少量小的水疱可等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疱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抽液,外涂5%碘伏液,宜暴露,避免覆盖患处。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敷贴期间应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海鲜、虾等易发物,牛肉、鸭肉、鹅肉、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以免影响调理效果。本疗法在针对症状调理的同时,可调动人体阳气,鼓舞正气,从而大大提高人体免疫力。
 
三伏灸冬病夏治
三伏灸的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天”是一年最热的时间,也是中医所说的“阳气最旺盛”时。这时人体皮肤松弛,毛孔大张,在特定穴位敷贴药物,更容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帮助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将体内的顽疾、寒气驱除出来,达到“冬病夏治”效果。三伏主要要夏季五毒过后最热的几天。三伏灸主要说的是夏季最热的那几天阳气最旺盛,最适合做温热疗法(艾灸)。有句话说冬病夏治,就是这个意思。三伏天灸对宫寒、子宫下垂痛经、妇科疾病,胃寒、有胃病胃下垂、肩周炎、富贵包、头部供血供氧不足引起的头部疾病、风湿、关节炎……等疾病都有很大的效果。夏季三伏天艾灸,可从根上解决你的体虚病多的问题。
 
三伏灸需要坚持三个疗程
作为慢性疾病的治疗,三伏灸一般需要坚持三个疗程,也即连续三个夏天都要按时完成初伏、中伏和三伏的治疗。有的医院还推出加强灸以及冬天的三九灸,巩固疗效。
“三伏灸”中,“隔姜灸+贴药”是最传统疗法。隔姜可使贴的药容易渗透,激发穴位功效使疗效叠加,才能发挥三伏灸的真正疗效。隔姜灸加药贴一般需要30-40分钟。之前要事先准备,精选的大老姜,要切成厚度相等的姜片。隔上姜片点燃艾灸,待灸燃尽再敷贴上药,一般情况下,成人贴1-3小时,儿童贴0。5-1小时,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灼痛感。
 
三伏灸的功效
艾灸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等作用,在“三伏天”施灸就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针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冻疮、手足发凉、和女子宫寒、以及脾胃虚寒类疾病有显着的疗效。
 
三伏灸注意事项:
1、孕妇禁用。
2、贴敷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
3、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感冒发热等患者不宜用。
4、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有皮肤过敏者慎用。
5、敷贴期间,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6、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可。
7、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8、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9、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10、其他谨遵医嘱。
 
适合三伏灸的七个穴位
 
1、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从根上解决你的体虚病多的问题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气虚血虚首选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为什么呢?
因为足阳明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有气血双补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足三里这个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
我跟大家说: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大家都知道母鸡是大补人体的,可以补气生血,补肾益精。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是现在的鸡不是自然生长,是靠饲料,激素喂养的,谈不上营养,吃了只会对身体有害。所以古代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中曾说过“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就是说,如果要想身体健康足三里穴要经常保持不干燥。在古代使用灸法都是采用化脓灸,经常刺激足三里来强壮身体。
足三里还可以用来防止老花眼、中风、治疗高血脂症等等。
艾炙方法
如果身体不错只是保健保健,一星期灸2-3次,一次一个穴位不少于10分钟,如果身体差,气血差的那灸的时间需要长一点,最好是按摩后再灸,效果最好。你自己观察,如果坚持灸足三里10日,你会感觉你精神好了,睡眠足了,吃饭香了,面色红润了。
 
2、任脉穴位关元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从根上解决你的体虚病多的问题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简便取穴,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关元穴的作用:温肾阳、提性欲,补虚,壮阳的作用。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
常常用于治疗
A、元气亏损的病症:如:中风、脱肛、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
B、男科疾病: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
C、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白带病、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外阴瘙痒等各种妇科疾病。
D、还有就是下焦疾病:如痢疾、脱肛、疝气、便血小便滴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
有一年青性功能障碍患者,在我的指导下,夏天灸关元穴,在那年夏天后病就痊愈了。特别是老年朋友,如果在伏天坚持灸关元穴,尿频尿急、前列腺问题就自己解决了,中老年人常灸关元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大家不妨试试。
 
3、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神阙。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从根上解决你的体虚病多的问题
神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的营养,古今以来,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的保养,称神阙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本穴喜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可以按摩和艾灸法,其中按摩最简单,艾灸最有效。还有贴药疗法,根据病情把中药研成粉末,用胶布贴在肚脐上,达到治病的目的。这就是我们中医说的脐疗。
 
4、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中脘穴。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从根上解决你的体虚病多的问题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简便取穴,自己手脐上四横指。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尤其是对于胃的各种疾病具有良效,总之以治疗消化系统为主,如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现在常说的胃炎、胃溃疡、十二脂肠球部溃疡等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可以按摩、艾灸疗法。如有脾胃不好的朋友,赶快行动吧。
 
5、生命之门,动力之源——命门穴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从根上解决你的体虚病多的问题
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在第十四椎下,也就是第二腰椎棘突下,前方平神阙穴。因本穴在两肾之间,也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肾俞相平。因此有生命之门之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所在。命门穴的功能体现了肾阳的作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育功用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消化、吸收与运化,以及水液代谢等都有促进作用。因此认为是藏真火之穴。临床上命门火衰的症状基本和肾阳不足(和)是一样的.命门火衰主要表现四肢清冷、虚损腰痛、或五更泄,男子阳萎、早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经痛、宫寒不孕等虚寒症状。
根据临床实践,命门和神阙穴组方,壮阳第一,采用灸法,命门用大艾柱灸,神阙用隔盐灸,不必看灸多少壮,要感到有热感从穴位直透体内,灸命门可培补肾气,振奋肾经,使阳气充盛行;神阙属任脉,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阳固脱。二穴相配具有温肾壮阳,回阳固脱之效。
 
6、小儿百病之灸点——身柱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从根上解决你的体虚病多的问题
身柱在背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线陷中。取穴时采取俯卧位,先取大椎穴,然定身柱穴。身柱。身柱子之意,适用于脑力不足出现的眩晕,中气不足出现的哮喘,大气不足出现的脱肛,督脉之气升举无力出现的腰背痛等症,还常作为小儿强身健体的穴位,根据临床经验我认为是通治小儿之病。小儿脏腑娇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肺、脾二脏较弱,因此小儿易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特别是三伏灸身柱穴对以上疾病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小儿皮肤娇嫩,艾条相对要小些,因而一定要小心,一般每次灸的时间表10-20分钟,开始是隔日一次,灸一个月后可减少灸的次数,每周期性2-3次,或者每周一次。根据小儿的身体状况来定。如果小儿体质太差,易患感冒,还可配合风门、大椎等穴位治疗,加强抗外邪的能力。
著名针灸专家彭静山教授提到身柱的妙用时,认为有以下作用,可能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可以抗高烧,小儿疳积、惊风、虫积等都有很好的效果。另外身柱穴还有具有益智健脑的作用。
 
7、补肾首选穴位——太溪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从根上解决你的体虚病多的问题
太溪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用力按压时,脚趾会出现麻木感。太溪穴为肾经的原穴,是肾经原气经过和停留的腧穴。肾藏精,分化阴阳,因此无论肾精虚还是肾阴阳不足,都可以有太溪穴来补养。如治疗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导致的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耳鸣、耳聋、失眠、健忘,或者肾阳亏虚出现的肢冷、下肢水肿、阳萎等疾病。可以按揉、按压、以酸痛为适,力量大些以脚趾感觉到有麻木为宜,也可用艾灸。
 
以上这些穴位,如果在三伏天艾灸,会解决你的体虚病多的问题。如果长年坚持会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