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秋还有“早立秋”和“晚立秋”的说法,你听说过吗?那么2017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呢?立秋之后还会热吗?今天易安居算命网就为大家分析。
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立秋是什么意思
立秋英文翻译:the Beginning of Autumn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
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按照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为春、秋的标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多未入秋,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也还看不到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对于地处中亚热带的四川盆地来说,常年8月暑气犹重。气候资料统计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后进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长无夏、春秋相连的高原和高山地区,说不上秋季什么时间开始。立秋以后,我省盆地晚稻拔节孕穗,棉花裂铃吐絮,丝毫不可放松田间管理;中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要提防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盆地东部和西部,应该分别继续做好抗旱、防洪工作。立秋后的盆地,时令虽仍属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就要到来了。
2017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2017年立秋时间:2017年8月7日 15:39:58,农历2017年六月(小)十六。
民间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认为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若在下午以后,天气就还要热上一阵。2017年立秋时刻为8月7日15时39分,是晚立秋,按老话,今年立秋以后是不是还要热一段。对此,气象专家认为,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太阳辐射、下垫面情况及人类活动等,“立秋”时刻早晚影响天气冷暖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气象专家曾做过验证,以北京1990年至1999年立秋情况来看,这10年中有5年是早立秋,5年是晚立秋,而气象资料显示,这10年中有9年立秋后平均气温超过了常年平均值。北京入秋时间一般在9月6日至9月26日之间。
2017年立秋后还会热吗
一丝丝暑热未散,预防“秋老虎”
一般立秋以后,会重新出现暑热的现象,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秋老虎”。
要说立秋后最有名的气候现象,当数鼎鼎大名的“秋老虎”。“秋老虎”是指立秋过后短期回热天气,通常发生在8月底到9月初,持续半月左右,主要原因是南退的副热带高压重新回头。在江淮和华南地区最容易发生,时间有先后之别。而且,据说“秋老虎”还有公母之说。
除小心“中暑”外,立秋后还要当心“着凉”。一般来说,立秋过后,高温不会马上降下来,但低温走低却很明显。许多人只注意到白天的情况,没有留意晚上逐渐转凉,仍选择开空调睡觉,那么很可能会感冒。
立秋以后还得热多久
立秋正值中伏期间,之后还有末伏
“立秋”8月7日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一般有立秋后还有18天地火的说法,过了18天,开始早晚比较凉快儿,那时的天气才比7月份要舒适一些。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免费算命网www.zhouyi.cc)
立秋节气养生注意事项
衣:立秋穿衣需注意“春捂秋冻”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因此,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
保健专家提醒,“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感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秋冻”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晚秋可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但要以自己能接受为限度。
食:不宜大补 少辛多酸
专家表示,经过一个漫长炎热的夏季,人们的脾胃多有损伤,消化功能尚处于脆弱状态。因此,刚入秋不宜大补,应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主,为秋冬寒冷季节进补打下良好基础。
祛暑滋阴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医学专家认为,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
考虑到天气还可能会依旧炎热,市民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还可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如:黄瓜、冬瓜、西红柿、芹菜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后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因此,脾胃虚寒者注意不宜食用过多。
调理脾胃
实际上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还是较高的,空气湿度也较大。再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秋天不妨适度吃点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芡实、山药等。
经过一个夏天后,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要少吃。
住:早卧早起 防治空调病
起居调养宜早卧早起,是因为“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既顺应阳气的收敛,又能舒展肺气。早起时在床上放松四肢闭目养神一会再起床,避免卧睡贪冷。此外,立秋过后可逐渐增大运动量,但不适宜高强度的运动,应避免过度出汗,同时还可选择“鸣天鼓”等保健运动。
立秋之后,天气早晚较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 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预防有三:首先,立秋以后,早晚天气偏凉,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二是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调病”。三是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患 者及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易开空调。必要时避免直吹或将腹部盖好。
行:多做户外运动 仍要防暑
立秋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炎夏的余热未消,处暑节气也将在8月底接踵而来,“秋老虎”也虎视眈眈,天气逐渐转向干热。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因此,立秋后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此外,到了秋季还适宜多做些户外活动,适当多些日晒,不同于盛夏只有清晨和傍晚略有一丝凉意,立秋后上午10点前可增加些室外活动。在秋季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相宜,还可根据身体情况和需要,做些健身操、小球类运动,周末还可尝试登山等户外活动。
立秋饮食养生原则
1.不要暴饮暴食
一般人到了秋季往往进食过多。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建议吃些高蛋白的食物,既清暑热又补益。
2.少吃刺激食品
秋天应少吃刺激性强、辛辣燥热食品。避免湿热之气积蓄,带有辛香气味食物如芹菜等,都有散发的功用,提倡多吃。
3.饮食不要过于生冷
秋季由热转凉,人体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不要过于生冷,易导致肠胃消化不良。经过长夏后身体消耗很大,脾胃虚寒,食物不宜过于寒凉,例如:西瓜、梨、黄瓜等其性味寒凉,多食可能伤及脾胃,应少吃。
4.应忌过燥的食物
中医养生认为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道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所以,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过燥的食物,比如一些煎炸类的食物。
5.适当吃一些解暑清凉的食物
一般来说,喝些绿豆汤,吃些莲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处的。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失的钾。
立秋后当心6种常见病
防心脑血管病
立秋后余热未消,血压易升高;大量出汗使血液粘度增高,炎热使大脑血流骤然减少,对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来说,也易诱发心脑梗死性卒中。
防热伤风
立秋之后,中午热早晚凉。
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稍一着凉就鼻塞流涕、打喷嚏,发烧,俗称热伤风。发热重、恶寒轻,常见为发热,出汗多但是热不退。防缺钾性软瘫
气候炎热,大量的钾离子随汗液排泄而丢失,易发低血钾症。四肢酸软无力,神经肌肉系统松弛软瘫,腱反射减退。严重时还会伴有胸闷心悸、腹胀恶心等,甚至呼吸困难及严重心律失常。
防中暑
立秋后晴天尚有余热,若无足够防暑降温措施,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如过多出汗,身体失去大量水分和盐分,很容易引起中暑。有时气温虽未达到高温,但由于湿度较高和通风不畅,亦可发生中暑。
防乙脑
7-9月是乙脑流行季节,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急,开始时出现发烧、头痛、恶心、呕吐、容易被误诊为是感冒,但是没有流鼻涕、咳嗽的感冒症状,况且发热越来越高,很难退烧,精神差,爱睡觉等,应该提高警惕性。
防冰箱肠炎
许多人喜欢吃冰箱中的食物。往往几小时后即出现耶尔氏菌中毒症状,俗称"电冰箱肠炎"。临床上的表现为:腹部隐痛,畏寒、发热、浑身乏力,恶心呕吐,厌油、纳差和轻中度腹泻,严重者可致中毒性肠麻痹。
立秋后注意生活起居和精神调养
中医上讲,秋三月——阴气始起,早睡早起。所以在起居上宜早卧早起,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很
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早起时在床上放松四肢闭目养神一会再起床,更有利于身
体健康。立秋过后,天气将逐渐转凉,在居家环境中不宜24小时空调全开,尤其是夜间,
尽量少用空调。可趁早晚清凉时分勤开窗户通风,流通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立秋后精神调养应做到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秋季,天干物燥,人们容易感到烦躁,情绪不太稳定,容易导致偏头疼、紧张性头痛,以及抑郁症等心理方面的疾病。一定要保持开朗的性情,多和人交流,平心静气,才能预防自己进入抑郁的心理阴影。
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立秋是什么意思
立秋英文翻译:the Beginning of Autumn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
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按照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为春、秋的标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多未入秋,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也还看不到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对于地处中亚热带的四川盆地来说,常年8月暑气犹重。气候资料统计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后进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长无夏、春秋相连的高原和高山地区,说不上秋季什么时间开始。立秋以后,我省盆地晚稻拔节孕穗,棉花裂铃吐絮,丝毫不可放松田间管理;中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要提防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盆地东部和西部,应该分别继续做好抗旱、防洪工作。立秋后的盆地,时令虽仍属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就要到来了。
2017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2017年立秋时间:2017年8月7日 15:39:58,农历2017年六月(小)十六。
民间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认为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若在下午以后,天气就还要热上一阵。2017年立秋时刻为8月7日15时39分,是晚立秋,按老话,今年立秋以后是不是还要热一段。对此,气象专家认为,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太阳辐射、下垫面情况及人类活动等,“立秋”时刻早晚影响天气冷暖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气象专家曾做过验证,以北京1990年至1999年立秋情况来看,这10年中有5年是早立秋,5年是晚立秋,而气象资料显示,这10年中有9年立秋后平均气温超过了常年平均值。北京入秋时间一般在9月6日至9月26日之间。
2017年立秋后还会热吗
一丝丝暑热未散,预防“秋老虎”
一般立秋以后,会重新出现暑热的现象,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秋老虎”。
要说立秋后最有名的气候现象,当数鼎鼎大名的“秋老虎”。“秋老虎”是指立秋过后短期回热天气,通常发生在8月底到9月初,持续半月左右,主要原因是南退的副热带高压重新回头。在江淮和华南地区最容易发生,时间有先后之别。而且,据说“秋老虎”还有公母之说。
除小心“中暑”外,立秋后还要当心“着凉”。一般来说,立秋过后,高温不会马上降下来,但低温走低却很明显。许多人只注意到白天的情况,没有留意晚上逐渐转凉,仍选择开空调睡觉,那么很可能会感冒。
立秋以后还得热多久
立秋正值中伏期间,之后还有末伏
“立秋”8月7日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一般有立秋后还有18天地火的说法,过了18天,开始早晚比较凉快儿,那时的天气才比7月份要舒适一些。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免费算命网www.zhouyi.cc)
立秋节气养生注意事项
衣:立秋穿衣需注意“春捂秋冻”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因此,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
保健专家提醒,“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感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秋冻”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晚秋可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但要以自己能接受为限度。
食:不宜大补 少辛多酸
专家表示,经过一个漫长炎热的夏季,人们的脾胃多有损伤,消化功能尚处于脆弱状态。因此,刚入秋不宜大补,应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主,为秋冬寒冷季节进补打下良好基础。
祛暑滋阴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医学专家认为,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
考虑到天气还可能会依旧炎热,市民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还可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如:黄瓜、冬瓜、西红柿、芹菜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后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因此,脾胃虚寒者注意不宜食用过多。
调理脾胃
实际上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还是较高的,空气湿度也较大。再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秋天不妨适度吃点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芡实、山药等。
经过一个夏天后,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要少吃。
住:早卧早起 防治空调病
起居调养宜早卧早起,是因为“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既顺应阳气的收敛,又能舒展肺气。早起时在床上放松四肢闭目养神一会再起床,避免卧睡贪冷。此外,立秋过后可逐渐增大运动量,但不适宜高强度的运动,应避免过度出汗,同时还可选择“鸣天鼓”等保健运动。
立秋之后,天气早晚较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 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预防有三:首先,立秋以后,早晚天气偏凉,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二是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调病”。三是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患 者及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易开空调。必要时避免直吹或将腹部盖好。
行:多做户外运动 仍要防暑
立秋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炎夏的余热未消,处暑节气也将在8月底接踵而来,“秋老虎”也虎视眈眈,天气逐渐转向干热。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因此,立秋后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此外,到了秋季还适宜多做些户外活动,适当多些日晒,不同于盛夏只有清晨和傍晚略有一丝凉意,立秋后上午10点前可增加些室外活动。在秋季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相宜,还可根据身体情况和需要,做些健身操、小球类运动,周末还可尝试登山等户外活动。
立秋饮食养生原则
1.不要暴饮暴食
一般人到了秋季往往进食过多。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建议吃些高蛋白的食物,既清暑热又补益。
2.少吃刺激食品
秋天应少吃刺激性强、辛辣燥热食品。避免湿热之气积蓄,带有辛香气味食物如芹菜等,都有散发的功用,提倡多吃。
3.饮食不要过于生冷
秋季由热转凉,人体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不要过于生冷,易导致肠胃消化不良。经过长夏后身体消耗很大,脾胃虚寒,食物不宜过于寒凉,例如:西瓜、梨、黄瓜等其性味寒凉,多食可能伤及脾胃,应少吃。
4.应忌过燥的食物
中医养生认为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道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所以,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过燥的食物,比如一些煎炸类的食物。
5.适当吃一些解暑清凉的食物
一般来说,喝些绿豆汤,吃些莲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处的。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失的钾。
立秋后当心6种常见病
防心脑血管病
立秋后余热未消,血压易升高;大量出汗使血液粘度增高,炎热使大脑血流骤然减少,对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来说,也易诱发心脑梗死性卒中。
防热伤风
立秋之后,中午热早晚凉。
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稍一着凉就鼻塞流涕、打喷嚏,发烧,俗称热伤风。发热重、恶寒轻,常见为发热,出汗多但是热不退。防缺钾性软瘫
气候炎热,大量的钾离子随汗液排泄而丢失,易发低血钾症。四肢酸软无力,神经肌肉系统松弛软瘫,腱反射减退。严重时还会伴有胸闷心悸、腹胀恶心等,甚至呼吸困难及严重心律失常。
防中暑
立秋后晴天尚有余热,若无足够防暑降温措施,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如过多出汗,身体失去大量水分和盐分,很容易引起中暑。有时气温虽未达到高温,但由于湿度较高和通风不畅,亦可发生中暑。
防乙脑
7-9月是乙脑流行季节,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急,开始时出现发烧、头痛、恶心、呕吐、容易被误诊为是感冒,但是没有流鼻涕、咳嗽的感冒症状,况且发热越来越高,很难退烧,精神差,爱睡觉等,应该提高警惕性。
防冰箱肠炎
许多人喜欢吃冰箱中的食物。往往几小时后即出现耶尔氏菌中毒症状,俗称"电冰箱肠炎"。临床上的表现为:腹部隐痛,畏寒、发热、浑身乏力,恶心呕吐,厌油、纳差和轻中度腹泻,严重者可致中毒性肠麻痹。
立秋后注意生活起居和精神调养
中医上讲,秋三月——阴气始起,早睡早起。所以在起居上宜早卧早起,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很
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早起时在床上放松四肢闭目养神一会再起床,更有利于身
体健康。立秋过后,天气将逐渐转凉,在居家环境中不宜24小时空调全开,尤其是夜间,
尽量少用空调。可趁早晚清凉时分勤开窗户通风,流通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立秋后精神调养应做到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秋季,天干物燥,人们容易感到烦躁,情绪不太稳定,容易导致偏头疼、紧张性头痛,以及抑郁症等心理方面的疾病。一定要保持开朗的性情,多和人交流,平心静气,才能预防自己进入抑郁的心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