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自己的名字一直很特别。但是我认为一些比较老的名字很好,而且他们并不自命不凡。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网民的名字:
“名字”,注定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存在。但从祖辈的子美、席儒,到父辈的红梅、国庆,再到我们这代的李英、王伟,以及下代的子矜、欣怡,画风百变的名字背后,底发生了什么?名字是时代的反映,好的名字,需要的不仅是文学素养的积淀,更需要我们保持着足够的想象力。
中国人取名字历来是非常讲究的。不过总觉得有些老一辈的名字挺好听的,又不做作。先带大家看看众网友祖辈的名字:祖辈的名字儒雅讲究@老狼老狼几点钟 :“谦修。我外公的名。”@奔跑的曲奇 :“绍礼,我爷爷的名字。”虽然语法不一,但字里行间,满是自豪。@芥末味不给你吃 :“我爷爷叫立焕。”@小檗 :“我外公叫弘杉。”@芥末 :“老太爷叫玉轩,外公叫靖安;爷爷叫茂贞,奶奶叫冬青。”@青村-逗 :“外公是席儒,爷爷是慕谦。都觉得好。”对于祖辈名号的赞美,由衷而发,首先是好听。@柒川 :“奶奶叫俞子美,感觉好好听。”@Echo君 :“申甫,我爷爷名字,感觉很有文人气息。”@七喜的感觉看来更深:“朋友的爷爷叫钰鹤,好听的哭了。”当然,赞美之外,感觉也不一:@喵~ :“我爷爷名字叫念孝,那时候是家里最小的,说是希望他孝顺顾家,就叫念孝,奶奶名字叫凤兰,也挺雅致的感觉。感觉那时候真的挺有知识书卷气的。”@橘子就说:“我姥姥叫玉贤,好有大家闺秀的感觉,最喜欢姥姥!姥爷叫宜法,好严肃地说。”
而大家普遍的感受,是那一辈人的名字,都非常有讲究。@HWJ:“爷爷叫公达,爸爸叫齐顺。感觉老一辈的名字都起得好大气文艺。”@兔子Monika的叙说充满故事:“外公叫敬仁!原来绍兴大户人家的孩子,哎!”每一个名字对大家来说都是特别:@郗鶠:“奶奶叫念慈。读起来感觉暖到心里去。”@桃花山下一碗粥 :“外公那一辈的叫和笙,聿修,沛民,唯一一个女性叫慕昭。好听到哭,都是外公的父亲取的名字,是那时候的老师特别有文化。”看完后,不得不被那个逐渐逝去的时代浓郁的知识书卷气儿所折服。其实,那时候的人取名是很严肃的一件事情,都不是瞎胡起的,而是按照族谱和五行八字来起的,是啥字辈的就按啥字辈起,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他们取名多在伦理纲常之内,不外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端,以至君子贞人,还有些文人取名,多寄予山水,抒情梅竹,所以不会显得很世俗。父辈的名字大路化爸妈这一辈好像就特别爱国爱民什么的,男的就是什么卫东卫国建国建平,女的什么萍什么琴什么什么梅什么香的!虽然没那么好听但是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转变之兆:“姥爷荣先,姥姥淑兰,爷爷希进。父辈名字开始大路化。虹啊晖啊爱民啊鸿志啊!”“大路化”的名字看来普遍让大家无感。@egoist就说:“爷爷俞荣生,奶奶付淑英,觉得都不错,很有民国时期的感觉。到爸妈这辈的确没那么有感觉了。”@文森也说:“爷爷叫恩满,太爷爷叫承善,都是按照家谱取得名字。到爸爸姑姑这辈就没按家谱取名,变成了立军立红什么的。”不好听倒是其次,而那种名字可能更让年轻人用一种无恶意的方式调侃。@Estrellaz:“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叫琼如、章纪、渭崖、素琴......我妈妈三姐妹的名字连起来是东方红,哈哈。”@西瓜卷卷 :“爷爷叫西臣,我爹那辈就海波海涛了。”被调笑的名字看来是具有一定共性的。@Hey兔子说:“爷爷叫君良,爷爷弟弟叫君玉。到了我爹叫建明,大伯叫建国。”@忧郁的小秋裤 :“脑海中瞬间飘过胜利、建国、国庆、红梅、杜鹃、*艳、*霞、大妞、狗剩、二蛋等等,哈哈。”名字也怕对比。@胖达桑的自然态:“延卿,我爷爷。当我第一次知道我爷爷名字的时候都震惊了。因为我爸我姑的名字就是楼上那类建国什么的。”@Pangebo :“我爷爷叫義轩,到了我爸就叫建明了,唉。”@不眴:“爷爷守业,奶奶桂莲,姥爷玉庆,姥姥家荣;太祖青山、玉山。我妈是宝字辈,我爸和我都是单字名,土爆了真的。”@饕餮鱼 :“我爷爷的名字好像是兰亭,还有字。等到我爹我姑就叫建军建国建平,土爆了。”@黄轩的太太:“爷爷叫恩吉,奶奶叫景真。轮到我爸这辈就土气了。貌似是听我爸说某一年响应国家才改的名字,就全都是改成跟新中国有关的。”确实,一个名字反映了一个时代。@斯芬:这种变化出在一个“乱”字上:“外公家世代读书,家里辈分都有对应字的。外公那边叫“开功明义”,外公叫开贤(同辈开哲开远之类的);舅舅叫功国(功勋,功程);同辈明锋,明宇,明烨;小辈开始说是义字辈,其实都乱起了[拜拜],实在可惜。”为什么会出现不再讲究,毫无章法地乱取名字呢?@老流氓杜索新的话似乎是那个大时代的背景:“个人觉得,给我们的爷爷辈起名的那代人,来自清朝,对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演绎本来就比现代人高了不知道多少个档次,再加上社会环境和氛围,起出那样的名字不奇怪。至于我们的父辈,刚好赶上了某党建国和那十年,名字越来越难听也正常~”我们的名字不忍直视乱套之后的“大路化”,看来影响深远。规则一旦被打破,很难再延续起来了。@段露露168 :“爷爷景林 ,奶奶秋歌。爷爷是读书人,到了爸爸这一辈都是广字辈,到了我们这一辈就乱套了。”对于自己的名字,看来都不愿提及,欲言又止,可能,说多了都是泪吧。@黑猫小卷 :“爷爷叫仲坦,爸爸叫庆苏,我觉得都挺好的,但是到我的......”@天线宝宝摘蘑菇 :“奶奶叫景蕙,奶奶的姐姐叫景兰。我的名字,可惜不怎么样。”怎么到我们这一辈就成了无法描述了?先看看人民日报早在2014年统计的一个数据:
像这样烂大街的名字以后听着还会像当初那样好听么?有人感慨到:再过20年,大街上一对对的子涵拉着欣怡在谈情说爱;30年后,一堆子涵和欣怡在帮孩子取名字......当代人有学历没文化满大街同名现象,从侧面也反映出当代国人人文素养的匮乏。民国时期识书写字的人很少,在唐朝能识字书写的人也只不过占了人口的2%,一人读书往往是全家人、甚至一个家族的人做劳力支持的结果,试想这样的人怎能不拼命读书呢?四书五经在他们这里无不烂熟于胸,甚至三教九流只要是书,无不过目不忘。这是因为能读书的人,本身就已经经过淘汰,留下都是优秀的人。再说考秀才举人,这是要命的事,全国这么多人,选几十个,选上是不正常的,选不上才正常!范进中举疯掉是真的,全家干活养你考试,你考到几十年才中,不疯才怪。因为不识字,所以民国时期老百姓取名字的时候,都会去找读过书的取,这些没中秀才的人可不代表他们没文化,从《易经》《诗经》中信手而来,名字自然就好听又有喻意,有文化的人一读就知取名人对其的寄托。古代取名字,还要求读音的声调,像写诗一样平仄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又要有喻意,这名字真不是普通半桶水的人能取好的。反过来再看看我们现代人,有学历的倒是不少,但有文化的却是真没几个,明明只识字,偏偏要说自己有文化,除了会写字,还会什么?尊重传统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大多数家长给孩子起名要考虑生辰八字和五行盈缺,前途未来,但毕竟肚子里墨水有限,要么求救度娘,要么用取名软件,甚至让专业取名公司取名,附庸风雅,重字重名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其实取名在民国及之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大都从四书五经中某句取意,又讲究平仄,自然好听了(也仅限有条件的人家)。现代人自己倒想取好,奈何能力有限,甚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