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算命 > 周易算命 > 《易经证释》第65章 图象

《易经证释》第65章 图象

2023-02-22 05:58:10

孔子《宣圣讲义 》

涣上巽下坎,风行水上,三陰三陽,外多陽,中多陰,而二五皆刚。陽失其本,柔得其始。中互颐。孚于养正之义。两柔在中,以立人道。两刚在上,以明天道。天人互交而卦用难协。为水性润下,风行多变也。风驰而乘水以成波涛。水静而随风以相起伏。此卦名涣,以其离散而难合同也。涣犹释也,分散于外,如水之释。又解也。离异其体,如瓦之解而以水风推荡流走而不停。风波激击动憾而不息,则有利于致远,宜于运输。此交换之用,亦如兑泽也。传曰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言物之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离。聚也,如萃散也,如涣合也,如噬嗑离也,如睽。其情不同,其行自异。而同体之井,,则如水之象,如帆船因风以行水,由近以致远也,而其情则非聚处之求,乃怀离散之志,此宜于行旅,便于交通,裨益于商工,发达其物产,亦自有其大用矣。坎险在内,陽虽陷而巽顺在外。刚居高,此相与提携以利用三陰之力。陰亦顺承其志,时与推移。则涣散者,有其交合时。分离者,有其往还日。是以刚柔不妬,而内外无猜。情重于行,则不患其远。志期于远,则不虑其离。此涣虽由兑变,仍不戾其悦泽之用也。涣节往复,一卦成两,则散者止之。节犹止也。兑艮对位,成用相需。泽流而山止之。水入于泽亦止也。止以节其行,集以节其散,故涣后有节,亦一循环也。涣以风木之利,恒为人生所必需。水者阻隔交通,区别地域,有风水以助其行。平其险,出其陷,致其通,则成利济。此涣之示其义焉。柔以御刚,无不化此。此道之大本。贵能柔用也。中爻两柔,以契于中孚之象。虽异既济,而非未济。坎为中男,巽为长女,亦男下女上,有同于咸,故擅于交通,利于行旅。水有源,木有本,溯本寻源,为易教大旨。人之本源,祖也天也,故涣重庙祀,明不忘所生,亦崇德报功之意耳。

曾子《宗主附注》

兑巽往来,涣节往复,由四陽两陰,易为三陰三陽,亦周易卦之次序大则。兑为八卦之末,即八宫序大终于雷泽归妹,亦兑宫末卦也。兑重在交换,以柔易刚,故至涣而陰陽平匀。如泰否,涣亦含换易之义。以巽之伏入,而后有兑之见出,以兑之泽悦,而后有涣之涣散。在卦象兑包坎之大象,即六三、上六、中有九四、九五两陽,如坎之陽陷也。而涣节则包离之大象,即九二、九五,中有六三、六四两陰,如离之中柔也。离有丽与分之义,而涣则取分离之用,以两陰在中,而初亦陰。陰得其势,陽失其始,则必至于涣然离散。巽在上,坎在下,中互山雷颐。两正位皆刚,亦如巽兑。而中爻皆柔,则同中孚。刚与柔争,风与水逐,各行其是,乃涣散之由。而在卦用有近于解。解亦散也,雷水为解,风水为涣,皆水在下,不与上交。水性润下,其行曰降,则风雷与之背驰。雷气勃起,其势急而力猛,故名解。风行善变,其势缓而力柔,故名涣。以雷水日离,风水或离或即也。风行水上,水固随风而波靡,乃激于风动,非水自性也,故旋即旋离,不肯终合,徒见其一时之聚,而终成不协以离,故名涣。离散也,同体卦为水风井。水反在上。巽象木而非风,水上于木,自成其聚,而木以攀之,斯称为井。井者水之源也,其用在能积以为汲,能汲以为利,是以木水相辅,共达其汲饮之功。而涣则与之异。巽固可象木,而在水上,则如舟筏,转运之利,无汲引之功。行动之需,非积储之象,故不以水为取名之本,而以风水离散为明义之原。此彖辞以利涉大川为言也。利涉则通于远,交于外。交通之所赖,民用之所资。如江河海洋,舟楫来往,以为民利,则亦有换易之义也。水运之便,商贩之利,交往之宜,旅行之资,此互易为用,往还为礼,亦本泽说之情,而见水润之德者也。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孔子《宣圣讲义》

此涣卦彖辞也。涣巽合坎。先天中男长女,为三陰三陽,平匀之象。则其用孚于乾坤者各半,而后天坎代坤位,巽原由乾变坤,是合于坤德者多。彖辞首称亨,明其孚于乾坤也。终称利贞,明其本于坤也。坤首利贞,涣以柔始,则本于坤,而先利贞。与兑之备三德同而而实异。兑以成乾为志,故三德连及涣,以合坤为志,故三德分称,此其异也。涣陽在上,秉天之道,高明下覆。而其下九二应之,则有其承代者,此天德下逮,地道上行。九二一爻为刚外,初与三四皆柔,合成坤卦。由六位周流言,则乾与坤交错。乾多在上,坤多在中,而初二两爻,一坤一乾,以声应于三四,气感于五上,恰相同也。一而接续其二中介所不同者。是则刚来而不穷,柔往而得外,用不可极,德不可限,故彖辞首称亨,言交通一切也。九二在下,而上有九五。五之尊严,君临天下之象,故称王假有庙。与泽地萃彖辞同。萃以泽合地,水聚于上,物归其本,人亦溯其始。涣以风合于水,木水寻源,人亦思其祖,不忘所自生,故皆称有庙,重返本而报德,溯源而敬先也。人生于祖,祖生于天。敦本则孝亲,报恩则敬天,此萃以孝祀祖,而涣以敬兼享帝也。称王者示为人民之率,而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有其生,莫不返其本,则莫不有庙以申祭祀之诚。有礼以明孝敬之义也。巽木坎水,木本水源,不可忘也,亦犹萃之泽以为水之本,地以成土之聚。后天之物,莫不生于木,活于水,而长成于地,故人思其义而报其功。祖先之恩,不独生之,且以育之。天地之恩,不独育之,且以成之,此祀祖者,必祭上帝,豫所谓殷荐之祖考,以配上帝也。雷地豫念春雷之出于地,为万物之初出生,雨露既滋,生育以茂,故于时重其祈报之典,而立配享之仪。涣则以木水之同功,生化之着效,溉润之为利,运输之有劳。天地所自生成,祖先所由缔造。守成之匪易,则知创业之尤艰。安享之不穷,则思草昧之难造。是以乘前烈之利,追旧德之崇。履既得之安,溯先人之赐,而必有庙祀,以昭告后嗣,重祭享以垂范将来,此涣之亨,其道亦已通于天下后世而无已矣。以木在水上,如舟筏之渡,船舶之运,故利涉大川。大川而利涉,况水之小者乎。况在陆地不隔于水者乎,此由交通言,亦可见其亨而利矣。利贞者,合性情之正,适时位之宜,有守而有为,可行亦可止。贞为之本,利见其用,合之则坤之道也,人之德也。人道法地,亦先利贞,而后元亨。利以成物,贞以成已。不以有用施于无用,不以可贵掷于消费,不以可大靳于细行。顺时以致之,因位而达之,则利贞之道也,故犯险而不险,履陷而不陷。坎在下,险陷之象。顺巽之德,足以与其利,而避其害。此利成于贞也。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风水涣与水风井同体,易其上下。井以水之聚而升于木,涣以木之浮而上于水,故井象汲,而涣象舟。木在水上,水乃孚木。木以载人物而渡水。凡水皆赖是以涉以济,而深广之水尤着其功,故有舟楫,则地上无不可至,而海洋河沼不能限之。是以涣之象利于行,利于行则无远弗届,故彖称亨。以卦爻言,巽在外为来,两陽在上,下应九二,故曰刚来而不穷,谓得九二为之本。有本则不穷,如木之有根也,水之有源也。其生不限量,则成用必久大,而柔在内以翕其刚使陽不飞越于外,亦不穷也。坎两陰夹陽,柔之位在内,今九二刚加柔,柔似不得位,以六四重柔孚于既济,亦得位也。六四在外,故曰柔得位乎外,而上同者,言柔虽止于六四以周流六处往来不息。柔降于下,以得初与三之应。初三在下,六四在上,故曰上同,皆指六四一爻言。盖刚有九二在下,则来而不穷,柔有六四在外,则得位而上同,此两者交错各极其升降之用,互换之功也。刚在上而互易九二之一爻,柔在下而互易六四之一爻。若不互易,则为天地否,陰陽不通,更何亨哉。此涣之亨即以否之交错,刚自四而二,柔有二而四然后来者不穷,往者得位而上同。同者来同,即大同也。以柔能上刚而得外之位,刚能下柔而与内同。故上同三字兼刚柔言,不专指柔。坎在后天居坤之位。坤之正位六二,今易九二,即顺坤以乘乾也。巽为长女,坎为中男。九二坎之主爻,六四巽之主爻,两者相协乃主爻相交共成其用,此同也。不相猜疑,不相妬忌之谓也。以九五正位,故曰王假有庙。王指九二九五,庙则九五二五(似应为九二)交应。尊其所尊,亲其所亲。由正本言,则九五下敬九二。以崇报言,则九二上奉九五。总之,一为王,一为王所假之庙。假至也,格假古同。言孝享为君主之亲临,言祭祀为祖神来格,亦兼赅之义。天犹王也,所祭者主位,受祭者主神,皆称王,以时王之祖,固亦王也,而天之上帝,则天王也。此彖辞称先王,明其位尊而德崇者,有功于民,有利于世,有造于天下者,皆王之时。王在下,则九二当之。先王天王在上,则九五当之。读者不可泥也。盖于其祭祀之后,致享于臣下,大酬于国人,则向之在下主祭者,又当接履上位,以君临万民矣。故涣者,兼有交换之义。换其时则换其位,不可固执王为九五也。然仅称庙不称祭亨,是王尊而庙下也。则犹史书王亲至庙而已。不过九二为内之中,九五为外之中,皆中位也,故释曰,王乃在中。言在下则率众以主祭,在上则临众以授享,无时不在臣民之中,为众所瞻仰者也。王在中位,位临中国,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此王能服天下而主社稷,万方共尊之,服之矣。以时王之德,率先王之道。以人王之行,昭天王之神。则涣之大用,当于王假有庙句中见之。巽木乘坎水,故彖称利涉大川。释曰乘木有功,言有功于国家人民社稷,有利于天下后世,则祖先之德,上天之恩不可忘也,故祭祀尚焉。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孔子《宣圣讲义》

此涣卦象辞申明人道也。涣以巽上坎下,为风行水上之象。而巽木也,木在水上行,如舟筏之属,亦必赖于风,故不曰木,曰风。而重在行字,既行必有用,水上之行,必兼风木之利。木以载之,风以驶之。平时舟筏之利,在桨橹之资,而最便者则借风之力,故用帆樯,亦有取于木也。天地自然之利,而人用之。水能浮而风能速,必假人力以成之。则舟筏帆樯之制作,牵缆或挂帆,视风之向与水之流,各致其用。此涣之象。大有赖于先人之智力,艰苦创造,垂裕后人,其功德何可忘也。因念先人之功德,兼思天地之生成,则崇报之心,追溯之礼,不可苟也。故因涣之用,而立人道。则重在祭享宗庙,祭享申其敬宗,庙示其尊。尊之敬之,以尽其崇报之义。而达其孝悌之行。此不独为溯源返始,亦以敦本厚生,如木之培其根,水之浚其源,则生生无穷,川流不息。此承先而裕后,追远而教民。其旨至深切矣。称先王者,以先人之德,必因其位始大,时王之不承,亦以其位为昭。王者尊之至。先王者,尊而亲之。人之始祖亦出于天,祭其祖者,必享于帝,此即豫配祖考之意。享于帝则受其福,立有庙则明其礼,有国天下,惟宗庙之式瞻。行祭享时,率臣民以向往,此涣之人道。不称君子,而称先王,明其设教自天子始。先王已享帝矣,已立庙矣,传之后世,示礼之尊严,道之光大。蔑而过之,而必因于涣者。涣之敝为离散。离者伤其亲亲之仁,散者害其尊贤之义。合而言之,则悖于辨上下、定民志之履。是将戾于孝悌之教,崇报之礼,慈爱之心,诚敬之德也。故必溯源以求其本,培根以茂其华。此鉴于风木行水,而重其享帝之规,立庙之度。有祭祀范其将离之情,则求怀其祖,有宗庙约其易散之志,则无忝所生。易教以人道济天之穷,遏数之变,涣而不涣,乃成涣之大用矣。不然舟筏以越险,帆樯以犯难,人孰不愈去日远,愈离愈疏乎。散之四方者,生之情繋于一本者。天之性。后人皆先王之裔。生聚日久,则或忘其祖。天下皆人类所居,游逐无方,则或遗其类。此凡农业国所引为深虑者。故见涣之利涉则思散漫之难亲。因风水之易离则思远隔之莫近。固不独为崇报已也。引申其义,乃期于成其利而杜其害,昭其德而大其功,笃于尊亲则无弗届,敦其孝友则相得益彰。仍不戾夫先王制作之衷,而克广其天帝高明之道者矣。 初六,用拯马壮,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涣初爻辞也。初六在下,坎之初爻,而得坤之用。坤履霜坚冰之象。既云履,自不外于行。行者或步或与马。步以趾称,与以马称,其义一也。而在明夷六二亦曰用拯马壮吉,与此辞同而义略异。盖明夷之下为离,六二离之中爻,离秉乾德而代乾,故称马,又坤称利牝马之贞,是马之象,兼乾坤也。涣之初六亦坤爻,而与上九及九二合亦互离。初六正如明夷六二,此其同也。涣以木在水上象舟筏之行,而非陆地,似不得称马,然以坎一陽在中,互离反为陰在内。以险陷易为光明,此由入而出也,由洼而高也,亦即由水而陆之象。出入之所必经也。入水者先自陆,出水者终登陆。则乘舟筏者亦不得不资于舆马。由陆视水为自高降,由水视陆为自洼升。升者振拔之也,故称马而曰用拯。拯亦作抚,犹举之也。马之待拯者,其地多洼,如春秋陷于泥淖中之象,而坎本易陷,却以互离又得拯之出,此其异也。明夷本离正位,自有拯马之功。涣初六由坎换离亦拯马之力,所别在离与互离,主客之殊,常变之异而已。用拯马而称壮者,言其力之有馀。而占吉者,言其行之有利,以陰易陽,以柔换刚,乃得此辞。为其顺于九二也。卦自初始,其志上达,进于九二,得中而就于正。故行有功而占得吉。涣重在行,行必有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初六得其始矣,故以力出其马为喻。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涣九二爻辞也。九二内中位而为坎中爻,陽履陰中,刚主柔位,在坎为陽陷之象,在涣为刚中之情。以九二应九五,两刚得中,而中夹两陰,有如颐中孚。陽反包陰,遂与坎之陽陷于陰者异矣。上巽以顺于下,则九二有外援而不陷。下刚以承其柔,则内中有主用而不悔。此爻称悔亡也,涣以刚柔交换,行止相离。九二刚中,主于进取,乐于行动,故曰奔。急驰为奔,乘其前进之势。而挟两侧之众以疾行。得位而不拘于守,得中而不滞于物。为欲出坎之险陷,近巽之风行。遂不得不急遽以奔驰,果敢以行进也。奔其杌者,以疾急之行不恋于其所止之具,以勇敢之势不滞于其所拘之地耳。杌亦作机,机为短几,杌本短櫈,名异实同。又杌与軏通,用于车辕,以驾牛马者,又以木止物之行者,亦称杌,皆止之使勿动,阻之使不行。如栓畜之椿,繋舟之柱,皆杌之属。为名虽殊,致用则一。不外牵掣之以不前,拘繋之以为守而已。巽为木,九二坎水之中,木在水中,固为舟筏帆樯之类。木在水岸,即为船栻筏椿之属。以九二陽爻高出水面,亦可视若岸或洲,为傍水之陆地。以涣志于行,不惜于离散,故不乐就于所繋之地,安于所止之具也。几与短櫈,人坐时所资,亦为其止也。未有背之以驰,坐之以奔者。今以奔其杌言,以疾走而奔,远其所止之杌,以成涣之用也。换言之,即奔而离其杌。涣字指卦名,以兼其用。涣奔犹奔涣。志在涣而后奔。又因奔而涣其所在处。如疾驰者必去其滞足之地,远行者必离其所坐之具也。奔字喻其涣之亟,故初则拯马之壮,此则奔离其杌。卦下为往,故重于前进也。而以志之愿行之所宜,得中之应刚,秉乾以挈柔,故称悔亡。言其奔无悔,是在必行,势不容缓也。而亦含有不能悔其所为之意。又以亡字在下,亦有悔于所亡之义。言得中则无可悔,失中则悔其已往。不得不失则悔无可悔。辞兼三义,视占者之行而定。卦内贞外悔本其位而往,守其分而前,将奚悔哉。故不及吉凶者,上以其行克孚中道与否而异也。 象曰,涣奔其杌,得愿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二志愿前行,行虽疾而非迫,动虽急而不悔。由坎险陷出,就顺行之风,以下陰暗上遂高明之德,为得所愿往。则虽奔驰而离散,又何悔哉。以涣之愿于交换而志于远行。木在水上,风以促之,欲罢不能,求止不可。是惟因涣而奔,不复顾其杌矣。 六三,涣其躬,无悔。

孔子《宣圣讲义》

此涣六三爻辞也。内卦之终。人爻之始。以柔加刚,亦坎陷而志于外,成其涣也。故辞曰涣其躬无悔。初称马者,将行之辞。二称奔者,已进之象。三称躬者,则明其关乎己身,不徒与马之备,物具之离己也。再以人事,非物可比。曰涣其躬,意即离其身而亲往,以成涣之志也。躬亲之所为,更何悔哉。无悔与悔亡,义略异。悔亡者,悔之不存,或不属于现在也。无悔者,言始终无悔,明其志之决,行之坚。更无何悔尤也。凡悔有关天者,有关人者,天之悔,时为人。人悔无可悔也。六三人道所存。既决于先,将何悔乎。纵有可悔,亦无及矣。故不曰悔亡,而示六三柔以刚行,必先自慎也。设不慎于先,亦无悔于后时不可待,机不复来,则虽悔又安得乎。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有内而外为卦之行。自陷而出为情之正。身在陷险之内,志切光明之途。则六三柔以望上九之刚,不得不坚决其志以向外也。上与三应,而三由柔就刚,由下就正,即由暗投明,以顺达健。虽不协于既济,而能孚于中孚。此无悔,亦可谓为原无可悔。其志既正,其行亦宜,躬亲率人,群下从服。虽不当位,而克成其涣矣。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其丘,匪夷所思。

孔子《宣圣讲义》

此涣六四爻辞也。六四外卦之始。巽之主爻。巽以刚变柔,而卦外为来,由上而下,由外而内。四与二同功而近五。二五皆刚,则能宣中行之道,率群下以正,故曰涣其群。群指初与三四,三柔爻而上卦五六,下及九二之刚爻,交换其情,同其德,大其道,以超于险陷,而登于光明。故占元吉。谓涣之用,以此为大吉,以柔顺刚也。而自陰以上于陽,得九二为之阶梯,则有如登高之象,故曰涣其丘。丘陵高于平地,下为坎水,则六四高出水岸,若丘陵然。亦行进之所期,而成功之所望。然以六四重柔,且秉巽变坤之志,是在卦为由下望上,由洼求高。而在爻反为自上俯下,目尊就卑。是六四之心,恒多矛盾,易反侧,故辞称匪夷所思。以所思不平,多出于意外也。夷者平也,类也。不平不类曰匪夷,亦言有如匪与夷,非吾人类。如前匪寇婚媾,兼指其为非类一体者。匪夷则疏远异类者,若仅就辞义连贯解,则指所思出于意外。以下而上,柔而刚,主而宾,内而外,皆不同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常为涣其群,应变则涣其非群矣。风木与水,皆异于丘,今以涣其丘,自与本心戾,而所思不可测度矣。人事纷纭,世势变幻,多如涣六。四之象是在善用涣,而勿拘于离奇之情,突兀之变。离奇突兀乃六四之涣,故涣群则有元吉之卜,涣丘则感匪夷之思。风行善变,故巽主进退。六四巽主爻,宜其有此辞也。涣其丘有作涣有丘者,义原无二。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四涣其群,似非吉,而爻称元吉,人或有疑,故释以光大也。盖六四以柔而顺承刚,以陽而乐就陰,虽有远离之行,而怀亲近之念,此固人之情也。却以近于九五,光明在上,忠直之义,不专于私昵之情。远大之期,不败于狭短之见。故仍以涣其群称而占元吉。正如忠臣不以家而忘国,烈士不以私而废公。则中心光大,志行昭垂,此能略于细以成其大,去其暗以就于光,故曰光大。行既光明,旨亦正大。则虽涣于群,而非离散,远其类,而非乖睽。此六四之行为光大,宜占元吉也。不及下之涣丘者,以涣之志,在离以日远,不在升以日高。涣丘者,进而以升,前而且上,日诣光明,行渐远大,亦与上元吉之占不迕。不过其心有所异,而其情有所疑,此爻谓其匪夷所思,言出意外而有所涣也。六四柔而近刚,宜有此惊喜之情,疑似之念。此思字与咸之朋从尔思相应。咸以日近而朋从,涣以日离而非所想像。一为自外而内,一为由近以远,其所思即其所遭遇也。故离其群而元吉,就其丘而惊疑,皆涣所固有。心虽有思,行则光大,仍不以私干公,以情害性。此柔顺之美德,故以元吉获福。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涣九五爻辞也。九五正位,君临天下之象。以涣之所施及于四海,所至徧于率土,故曰涣汗其大号。汗者汗漫,言其散布无止境也。大号者,号令天下而大声疾呼,使其共闻知,成其涣汗之行也。有位而推其德,君高以临其下,此九五之尊,能宏涣之大用矣。如昔时先王率众以辟疆土,挥民以立功勋。犹黄帝之逐蚩尤以奠汉族之居,禹王之治洪水以安下民之所。则在陆固有车马之役,涉水不辞舟筏之劳,兼非易成。行必合众,则不得不涣汗而大声号令之。汗字兼人身血汗,明其勇赴艰险,力促风行。用巽之威,行坎之陷。此九二得九五之下逮以共尊王,而九五受九二之上从以大其德,故九五涣汗乃成功之时,而所师者,涣以为用,如管仲官山府海,以商教民。民远而心不离,业兴而国以富。民受其福而国有其功,故重称涣,见其交易之效,离散之行,始终不渝而上下一心,内外同德。则王得所居而占无咎。王居者,位正而权尊,王安于位,事成于权。天下归心,万方来服,宜其无咎矣。是以先安民之居,而己亦得其居。民以奉供王之命而己亦得其所。上下互涣以富强其国,君臣交益以安定其邦。此在自强不息之王,克先民以无逸也。本爻王居,恰如释彖辞王乃在中之义。王居于中位,天下万方无不望之,则所涣者莫非王之功,所动者莫非上之德,更何忧于离亡而距远哉。若王位不称,其德不正,其志不大,则欲天下徇一人之私,劳万民快一己之志,斯有咎矣。故九五之王,必如黄帝禹王之德业,方足当之。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五正位孚于王在中之象。一也,九五刚健中正,孚于乾九五之德。二也,位以德明,德由位显,则九五王居乃免于咎。虽有好大喜功之嫌,而乘位正时宜之利,此涣之称亨也。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涣上九爻辞也。上九位之极,卦之终,亦涣用之穷。穷则变。涣以变动为用,故变而涣仍有可为。不过以穷变之时而求行动之志,则不免于损伤,受其忧害,故曰涣其去血,言血因涣而去也。九五涣汗为血之变,见汗己着其劳矣,上九涣血,血则未变,可见其伤。血去而成涣,是损大而功小,伤重而效微,亦上九穷变之时,所行不如前之快意也。涣而血去者,犯险以进,涣不可止,如物之飞散,愈高愈易。上九极高,则所离散者至顺且远,逖出者,顺其势而远之也,与小畜之血去惕出不同。惕为忧疑之词,逖则顺易之语,上九当巽之终,风行于天,飞扬以降,其势疾,其行急。疾急之涣,宜其易而有伤害也。然以上九重刚当变,变而为柔,则与六四九五反合成坎。上下重坎,故有血去之象。而涣以风木行水为用,风木既穷,水不自动,则涣之志不复远而利以济者不可期。此其易有咎矣。以巽善变,顺变而知进退,则亦免咎。盖五上两刚,在四与初两柔中,爻互大小过之象,与下互中孚颐者恰异。是以孚中孚颐则吉,孚大小过则有咎。而九五以正位得免,上九以顺变亦称无咎。读易者所当知也。九五正位,王之德也,上九顺变,巽之功也。王德以明于天下,为治平之原,巽顺以应夫天时,为知时之哲。合之则涣之业,由大而成,分之则涣之灾,由近而远。盖涣不可过,过则愈离愈散,不可复聚。此涣汗已有汗漫之心,携贰之渐,贤者在位能防杜之。至上九位已失正,刚亦失中,伤害已不可逃,而离散将不可止。故周易以节继涣,欲以止其散也。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远害者,一则由涣血而顺其变,免其伤,以终成其涣,一则言因其涣,易为离,而推远其害。此远字有上去二音,由近而远,害以日大,此涣之害。以远离来,以时明变,以位知灾,洁身自遯,以远于害。由上九之无咎,以远害来,原本赅二义,是在卜者自处耳。因涣卦已终,涣用不续,则爻地之极,知时之有穷,高位之危,戒惧于将变,犹可保前之功业,而免将来伤害。是虽血去亦无咎,为损者少而益者多,失者微而成者大,与六四光大之业相证益明。上与三应,三柔上刚,刚以俯柔,是自返也。巽主进退,自返而退,不复求进,乃远于害矣。

曾子《宗主附注》

涣卦上九爻辞,涣其血去逖出六字,合为一句读可,分作四句读亦可。以涣其血为一句,去逖出三字,作三句。因血之去,而后逖出,成连贯之义,一也。因血之涣而去而逖而出,各有其义,二也。此与小畜卦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相似,而徽不同。小畜巽在乾上,涣则巽在坎上,巽同而乾坎异,坎出于乾,而后天代坤。乾则遵九三乾惕之训,故曰惕出,以刚亦折,宜自警也。坤则本顺承之道,坎坤合德,以顺为正,故曰逖出。逖犹廸也,顺以遂其行,而速其势也。此涣与小畜之用徽别。小畜巽以下刚,中强外逊,故惕以出,涣巽以合坎,外顺内险,故逖以出。言涣志于行,求其速脱险陷,而在上爻得风行之势,有飞腾之心,故不复犹豫也。至称血去者,小畜与涣皆同,皆以巽之所契,柔以化刚,陰以易陽。血出类陰,而行则陽,陽在陰中,故血去而气泄也。气陽而运血,血陰而藏气,此人身中刚柔交互之象,和谓血气之情。血以换气,则血去而气行矣。上九陽积于高,如人患血之上*而成风病,故中风者,西医谓之脑溢血,治之去其血,则气自畅,风亦解。小畜六四在中,如人心胸之间,募原之上。血之积则成惊风痰厥之病,去其血则气宜而风痰亦化。此所以小畜在六四为惕出,言血去则惊惕之心解,而其气自出,风邪自行。此与涣卦在上爻五上两陽,陽以升而自阻,不得宜泄,血乃累积,则必顺其势以导之,发其窍以畅之,因风之行,使其之顺,故曰逖出。逖者顺迅也,其势正急,其治必速,故不容弛缓,而宜顺以出之。而两卦之称血者,固不独因巽,巽以风加于血,治风者治血,血行风自灭,此虽医疗之方,而非爻用之本。爻用凡称血者,必由坎离,坎为血卦,离为心,血之所主,故需六四云需于血出自穴,屯上六云泣血涟如,皆坎也。而小畜涣则一以中爻九三六四九五互离,一以上九初六九二亦互离,皆与坎体用相通。且涣下卦为坎,尤足符见血之象。离以用坎,神以行血,而风以御之,此小畜与涣,皆有血去之辞,血之涣也而后去,去矣而后顺,迅以出之。与小畜为血之积,积蓄而必去之,去矣而后警惕慎惧以出之,其义大同。人之病于血者,首在于蓄积,所谓瘀也,内经称为菀,即*也,菀于上,即血溢于脑,菀于中,即血蓄于膈,皆宜先去其血,以宜其菀,泄其积,畅其气,行其风,化其痰。此两卦有关于治血病者,后人多未明,特为申述之。

《易经证释》

《易经证释》第1章 例言
 

《易经证释》第2章 序
 

《易经证释》第3章 全易大旨及习易要例
 

《易经证释》第4章 乾卦
 

《易经证释》第5章 坤卦
 

《易经证释》第6章 图象
 

《易经证释》第7章 屯卦
 

《易经证释》第8章 河图
 

《易经证释》第9章 蒙卦
 

《易经证释》第10章 洛书
 

《易经证释》第11章 河洛大旨
 

《易经证释》第12章 需卦
 

《易经证释》第13章 讼卦
 

《易经证释》第14章 太极图讲义
 

《易经证释》第15章 师卦
 

《易经证释》第16章 太极、述圣讲述
 

《易经证释》第17章 比卦
 

《易经证释》第18章 伏羲八卦讲义
 

《易经证释》第19章 小畜卦
 

《易经证释》第20章 履卦
 

《易经证释》第21章 泰卦
 

《易经证释》第22章 否卦
 

《易经证释》第23章 同人卦
 

《易经证释》第24章 大有卦
 

《易经证释》第25章 谦卦
 

《易经证释》第26章 豫卦
 

《易经证释》第27章 随卦
 

《易经证释》第28章 蛊卦
 

《易经证释》第29章 临卦
 

《易经证释》第30章 观卦
 

《易经证释》第31章 噬嗑卦
 

《易经证释》第32章 贲卦
 

《易经证释》第33章 剥卦
 

《易经证释》第34章 复卦
 

《易经证释》第35章 无妄卦
 

《易经证释》第36章 大畜卦
 

《易经证释》第37章 颐卦
 

《易经证释》第38章 大过卦
 

《易经证释》第39章 坎卦
 

《易经证释》第40章 离卦
 

《易经证释》第41章 咸卦
 

《易经证释》第42章 恒卦
 

《易经证释》第43章 遯卦
 

《易经证释》第44章 大壮卦
 

《易经证释》第45章 晋卦
 

《易经证释》第46章 明夷卦
 

《易经证释》第47章 家人卦
 

《易经证释》第48章 睽卦
 

《易经证释》第49章 蹇卦
 

《易经证释》第50章 解卦
 

《易经证释》第51章 损卦
 

《易经证释》第52章 益卦
 

《易经证释》第53章 夬卦
 

《易经证释》第54章 姤卦
 

《易经证释》第55章 革卦
 

《易经证释》第56章 鼎卦
 

《易经证释》第57章 震卦
 

《易经证释》第58章 艮卦
 

《易经证释》第59章 渐卦
 

《易经证释》第60章 归妹卦
 

《易经证释》第61章 丰卦
 

《易经证释》第62章 旅卦
 

《易经证释》第63章 巽卦
 

《易经证释》第64章 兑卦
 

《易经证释》第65章 图象
 

《易经证释》第66章 节卦
 

《易经证释》第67章 中孚卦
 

《易经证释》第68章 小过卦
 

《易经证释》第69章 既济卦
 

《易经证释》第70章 未济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