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算命 > 周易算命 > 初读之八十四:爻卦之数的由来(上)

初读之八十四:爻卦之数的由来(上)

2023-02-20 06:05:13

初读之八十四:爻卦之数的由来(上)

1。本文解读《周易·系辞上传》第九章的第二段:“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此段亦有说是本章之首的)本文解读较有难度,请未读过《系辞传》的朋友,由此略过直接看第13段综合译文,以免过多占用您的宝贵时间。

2。首句中的“衍”,乃“卦之演算”的意思,亦有水之行之义。“五十”,歧义有二:有说应是五十有五,方符天数与地数之和(金景芳等先生语);有说:天地之数出乎自然,大衍之数本于天地之数而有所裁量(刘君祖等先生语)。本文采信后者之说。大衍之数五十的由来,亦有多说:有说天数五(最大之生数)与地数十(最大之成数)相乘而得(朱熹等先生语);有说裁去地数五,以齐天数,故为五十(王夫之等先生语);有说天数五在《河图》中,天数五居中不计,故为五十(元代保巴等先生语)。本文采信后者之说。

3。该句译成今文,似当是:《易经》中演筮排卦,当循道有序而作,如水因势柔行,此理无所不适,故称之谓大衍。《河图》天地之数和为五十五,天数五居其中。居中不计,故大衍之数为五十;虚一不用,以象太极,为后续步骤之源,故其用蓍草之数为四十有九(策或根)。此乃“虚其中,所以四达而不悖;虚其始,所以百变而不穷”之义。

4。第二句“分而为二”,似指:将四十九策(根)蓍草,信(随)手分成二部分,其多寡不定,全凭自然。有说分放在左、右手(王宝琳等先生语);有说分放在上、下位置(高亨等先生语);本文认为今已绝用,采信何说已无意义!“象两”,众说无异,均指天地(阴阳)之两仪。

5。该句译成今文,似当是:指的是该句译成今文,似当是:将四十九策(根)蓍草,信(随)手分成二部分,其多寡不定,全凭自然,以象征天地(阴阳)两仪。

6。第三句中的“挂一”,有说悬其(右边的蓍草)一(策、根)于左手小指间(朱熹等先生语);有说从上方蓍草中抽出一策(根),竖置于上下两部分之间(高亨等先生语);有说一者,挂于太极分阴分阳之时,此其动显而变化之始(王夫之等先生语)。本文采信后两说,兼而融之。句中的“象三”,多说象征天、人、地三才;有说象征人得天地合一之道而为三才(藕益法师语);有说所挂之一,象阴、阳之变,且太极主持其中,此所谓“象三”。从其变而言,则阴、阳、太极为三,且绝非相分并列者(王夫之等先生语)。本文采信后两说,兼而融之。〕。

7。该句译成今文,似当是:从上方(左)蓍草中抽出一策(根),竖置于上(左)下(右)两部分之间,其义是:挂于太极分阴分阳之时,此其动显而变化之始。象征人得天地合一之道而为三才;象征阴、阳之变,且太极主持其中。

8。第四句“揲之以四”,《说文》:揲者,“阅持也”。阅为更迭数之,此句中则是以四为单位,按组将蓍草分开。歧义为:有说左右或上下都分别如此数开的(来知德先生语);有说仅将分于上方的蓍草,以四为单位按组分开的(高亨等先生语);更有至此不予说明的(古今学者皆有)。本文采信前一种说法。“四时”,指的是每组中的四根蓍草分别象征的是春、夏、秋、冬四时,四时为一岁,故四亦归一。

9。该句译成今文,似当是:以四为单位,按组将左右或上下部分的蓍草分别按组分开数之,每组中的四根蓍草分别象征的是春、夏、秋、冬四时,四时为一岁,故四亦归一。

10。第五句“归奇于扐以象闰”,“奇”,指以四为单位,按组将左右或上下部分的蓍草分别按组分开数之后,剩下的余数,或—、或二、或三。其分布规律必然是:左(上)余一,右(下)余三;或左(上)余二,右(下)余二;或左(上)余三,右(下)余一;或左(上)右(下)均无余数,各视余四。上下或左右余数之和只能是四或八,其分别加上象征人的一,余数之和得五或九,四十九根蓍草,去掉五或九,就剩四十四或四十策(根),首次归奇于扐,其余数若与阳历每月天数相比,平均相差约十二。“扐”,本义应为两指之间。亦指所挂蓍草的两旁。“闰”,即闰月也。历法纪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总有一定差数,阴历与阳历,一年相差的天数亦约十二天。故每隔数年,必设闰日或闰月,加以调整。但整句之义,亦有歧义:有说将左…之余数,归之无名指间以象归余之闰(保巴等先生语);有说左手者…之余数归之于第四第三指之间,右手者归之于第三第二指之间(来知德等先生语);有说勒于左手中三指之两间也(李光第等先生语);有说归之合于勒挂之—处(孔颖达等先生语)。本文莫知所从,均不采信,此法今已绝,故亦不影响原义!

11。该句译成今文,似当是:以四为单位,按组将上下或左右部分的蓍草分别按组分开数之后,剩下的余数(或—、或二、或三),其分布规律必然是:左(上)余一,右(下)余三;或左(上)余二,右(下)余二;或左(上)余三,右(下)余一;或左(上)右(下)均无余数,各视余四。上下或左右余数之和只能是四或八,其分别加上象征人的一,得五或九,四十九根蓍草,去掉五或九,就剩四十四或四十策(根),首次归奇于扐,其余数若与阳历每月天数相比,平均相差约十二。归之于所挂蓍草的上下或两旁,以此象征阴历与阳历一年相差的天数亦约十二天,归聚而闰。

12。第六句“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在理解上句的前提下,译成今文,似当是:由前知,阴历与阳历一年相差约十二天,积三年就得闰一月,积五年相差就近二个月,因此五年须再闰月。依据此理,所以将这两部分蓍草归尽之和,四十或四十四策(根)两种状况,分别按上述四步(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再重复进行(在解读下一段中继续演算)。

13。本段综译成今文,可否这样表述:

《易经》中演筮排卦,当循道有序而作,如水因势柔行,此理无所不适,故称之谓大衍。《河图》天地之数和为五十五,天数五居其中。居中不计,故大衍之数为五十;虚一不用,以象太极,为后续步骤之源,故其用蓍草之数为四十有九(策或根)。此乃“虚其中,所以四达而不悖;虚其始,所以百变而不穷”之义。

将四十九策(根)蓍草,信(随)手分成二部分,其多寡不定,全凭自然,以象征天地(阴阳)两仪。

从上方(左)蓍草中抽出一策(根),竖置于上(左)下(右)两部分之间,其义是:挂于太极分阴分阳之时,此其动显而变化之始。象征人得天地合一之道而为三才;象征阴、阳之变,且太极主持其中。

以四为单位,按组将左右或上下部分的蓍草分别按组分开数之,每组中的四根蓍草分别象征的是春、夏、秋、冬四时,四时为一岁,故四亦归一。

以四为单位,按组将上下或左右部分的蓍草分别按组分开数之后,剩下的余数,其分布规律必然是:左(上)余一,右(下)余三;或左(上)余二,右(下)余二;或左(上)余三,右(下)余一;或左(上)右(下)均无余数,各视余四。上下或左右余数之和只能是四或八,其分别加上象征人的一,余数之和得五或九,四十九根蓍草,去掉五或九,就剩四十四或四十策(根),首次归奇于扐,其余数若与阳历每月天数相比,平均相差约十二。归之于所挂蓍草的上下或两旁,以此象征历法中将每年与地球公转的差数亦约十二天,归聚而闰。

由前知,阴历与阳历一年相差约十二天,积三年就得闰一月,积五年相差就近二个月,因此五年须再闰月。依据此理,所以将这两部分蓍草归尽之和,四十或四十四策(根)的两种状况,分别按上述四步(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再重复进行(在解读下一段中继续演算)。

《易经*系辞》辨析 
 

初读之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辨析

 

初读之二:“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辨析

 

初读之三:“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的辨析

 

初读之四:“吉凶生”、“变化见”的辨析

 

初读之五:第一章思路的辨析

 

初读之六:“刚柔相摩”的辨析

 

初读之七:“八卦相荡”的辨析

 

初读之八:“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辨析

 

初读之九:“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的辨析

 

初读之十:“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辨析

 

初读之十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的辨析

 

初读之十二:“乾易坤简”的辨析

 

初读之十三:“天下之理得,成位乎其中”的辨析

 

初读之十四:第一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十五:“圣人设卦”的辨析

 

初读之十六:“观象系辞焉”的辨析

 

初读之十七:“明吉凶”、“生变化”的辨析

 

初读之十八:“吉凶得失”与“悔吝忧虞”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十九:“变化·进退”与“刚柔·昼夜”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一:“君子学《易》,玩索而得”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二:《系辞上传》第二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二十三:“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四:“失得也;小疵也;补过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五:“爻者,言乎变者也”与“贵贱者存乎位”关系的辨

 

初读之二十六:“彖者,言乎象者也”与“齐小大者存乎卦”关系的

 

初读之二十七:“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与“辨吉凶者存乎辞”关

 

初读之二十八:“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与“忧悔吝者存乎介”

 

初读之二十九:“无咎者,善补过也”与“震无咎者存乎悔”关系的

 

初读之三十:“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的

初读之三十一:《系辞上传》第三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三十二:“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三:何以“知幽明”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四:何以“知死生”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五:何以“知鬼神”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六:何以“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七:“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八:“旁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九:“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辨

 

初读之四十二:《系辞上传》第四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四十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四:“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五:“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六:“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七:“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四十八:“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四十九:“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五十:“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一:“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二:“占”、“事”、“神”的含义及其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三:《系辞上传》第五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五十四: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上)

 

初读之五十五: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中)

 

初读之五十六: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下)

 

初读之五十七:《系辞上传》第六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五十八:“《易》其至矣乎”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九:“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的辩析

初读之六十一:“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二:“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三:《系辞上传》第七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六十四:静态的象。

 

初读之六十五:动态的爻

 

初读之六十六:敬慎的心

 

初读之六十七:谋定的行

 

初读之六十八:中孚卦九二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六十九:孔子对中孚卦九二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同人卦九五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一:孔子对同人卦九五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二:大过卦初六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三:孔子对大过卦初六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四:谦卦九三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五:孔子对谦卦九三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六:乾卦上九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七:孔子对乾卦上九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八:节卦初九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九:孔子对节卦初九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八十:解卦六三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八十一:孔子对解卦六三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八十二:《系辞上传》第八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八十三:天地之数的由来

 

初读之八十四:爻卦之数的由来(上)

 

初读之八十五:爻卦之数的由来(下)

 

初读之八十六:数显德行可佑神

 

初读之八十七:《系辞上传》第九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八十八: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初读之八十九:至精知来物

 

初读之九十:参伍以变之蕴义

初读之九十一:错综其数之内涵

 

初读之九十二:至变乃《易》之髓

 

初读之九十三: 至神在寂应

 

初读之九十四:《易》之特色: 极深、研几、唯神也。

 

初读之九十五:《系辞上传》第十章古义另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