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算命 > 周易算命 > 初读之四十二:《系辞上传》第四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四十二:《系辞上传》第四章古义另译

2023-04-13 15:21:10

初读之四十二:《系辞上传》第四章古义另译

原文: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译文:

《周易》中的卦爻及其义理,均是以天地间阴阳变化规律为最高准则的,因此,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易道》,能把天地万物诸般变化的具体道理,普遍包容在其中。

圣人运用阴阳原理,上观日月星辰之变移,下察山河大地之变动,并将之星相与所占人事所在地域对应“分野”,去探究天地间幽暗与光明相互交替的道理,及其因此而避凶趋吉的智慧!

就天地间诸多不同形式的生命总体而言,推究生命的本体或起源,审察生命至终极时,是如何向其对立面即生命的初始态转化(“否极泰来”或“复反于初”),能使我们更好地探索人类参与天地生命创造的智慧!

阴精阳气的凝聚过程,是藏象意义上生命的形成及成长过程,其间阳气发挥着主导精神舒展至人体各部位的作用。精神生命体的主要表现是:魂随神而往来之,魄并精而出入之。魂因神散而游出体外,魄因体内精衰而离开时,其灵魂就由人变成了鬼。唯有在藏象生命系统中始能找到,并合理地解释“精气”、“游魂”、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我们才能把握人类在生命往复过程中,阴鬼阳神在天地间的变化之道!

原文: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知天命,故不忧。安士敦乎仁,故能爱”。

译文:

《周易》的“性命之理”,是统天、地、人三道为一体而言的,所以,人道之仁义,就是天道的阴阳、地道的柔刚。“天地以和顺而为命,万物以和顺而为性”,唯有圣人之仁义,能达到如同天地万物那种和顺的境界,才称之谓善。所以说,人们的道德行为目标及其善与不善之判断标准,应效法天地,是不能违背“和顺”,即“太和”二字的。

圣人用《易》,不仅能通悟天下万物资始生成的智慧,而且能以仁义之道,身体力行,引导天下众生与自然和顺相生、与周边人群和谐相处。圣人悟智效法于天,施仁则效法于地,正思中行于天地间,致力实现天人地和顺一体之境。所以其思与行,不会出现什么重大的偏差或过失。

圣人用《易》,已达炉火纯青、出神入化、触类旁通的境地,即无论是其思维,还是行为;无论是策略,还是招术,均能权衡得当、恰正其位,时时处处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但是,这种变幻莫测的智慧,不会被滥用,亦不会有流弊,因为其均源自于恒正不变的与天地之道相一致的仁义之道。

圣人籍《易》,能知天德刚健,使万物始有、地德柔顺,使万物生长之仁;圣人籍《易》,能察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之奥秘;圣人籍《易》,能施仁义之道匡济天下,即“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何能不乐!圣人施行仁义之道,与“天”之阴阳、“地”之刚柔“相似”,故能知天地和顺之命,以参赞天地化育为己任。圣人能如此乐天知命,当然忧的是忧国忧民之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当然就不会因私利得失而忧、因私欲显隐而惑了!

圣人之所以“安土”,是因其认清了天地变化的自然法则,且能做到坚信不疑;是因其以仁民爱物为己任,且能做到坚持不懈;是因其不以私利得失而蜕变,且能做到坚定不移。圣人有如此之敦厚仁德,故能在其一生的行为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做到:关爱生命之续存,关注民生之疾苦,致力社会之和谐。

原文: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译文:

圣人著《易》、用《易》的终极目的是:确立能涵盖天地万物变化的人类思维框架,即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融天、人、地于一体的系统思维方式,确定与天地和顺相生、人际间和谐相处的行为规范,实现人类生命“参赞(辅助、弥补)天地化育”万物之神妙功能。

人们学《易》、习《易》,若循此而行,奉天命,知机顺势而为,就能恪守中正,不走极端;人们当效法圣人施仁义济苍生,在认知、处人、做事之思行方式上,依据天地万物生成变化,是迂回曲折、无往不复的道理,做到兼容并蓄、顺势用柔,就能思行慎密,不留后患!

圣人著《易》、用《易》,之所以能做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是因为通透涵盖天地万物诸象动变(如幽明、生死、鬼神等)的、以阴阳相济相生之理为根本法则的昼夜之道,并能正确预测其未来。

人类有志“参赞天地化育”者,必须学习效法天地造化万物之妙而成的《易道》,即阴阳之道,并朝着顺时乘势、灵活园融、驾驭自如、出神入化、不见定式又无处不在的境界而精进!

《易经*系辞》辨析 
 

初读之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辨析

 

初读之二:“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辨析

 

初读之三:“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的辨析

 

初读之四:“吉凶生”、“变化见”的辨析

 

初读之五:第一章思路的辨析

 

初读之六:“刚柔相摩”的辨析

 

初读之七:“八卦相荡”的辨析

 

初读之八:“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辨析

 

初读之九:“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的辨析

 

初读之十:“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辨析

 

初读之十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的辨析

 

初读之十二:“乾易坤简”的辨析

 

初读之十三:“天下之理得,成位乎其中”的辨析

 

初读之十四:第一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十五:“圣人设卦”的辨析

 

初读之十六:“观象系辞焉”的辨析

 

初读之十七:“明吉凶”、“生变化”的辨析

 

初读之十八:“吉凶得失”与“悔吝忧虞”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十九:“变化·进退”与“刚柔·昼夜”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一:“君子学《易》,玩索而得”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二:《系辞上传》第二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二十三:“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四:“失得也;小疵也;补过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五:“爻者,言乎变者也”与“贵贱者存乎位”关系的辨

 

初读之二十六:“彖者,言乎象者也”与“齐小大者存乎卦”关系的

 

初读之二十七:“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与“辨吉凶者存乎辞”关

 

初读之二十八:“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与“忧悔吝者存乎介”

 

初读之二十九:“无咎者,善补过也”与“震无咎者存乎悔”关系的

 

初读之三十:“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的

初读之三十一:《系辞上传》第三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三十二:“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三:何以“知幽明”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四:何以“知死生”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五:何以“知鬼神”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六:何以“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七:“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八:“旁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九:“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辨

 

初读之四十二:《系辞上传》第四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四十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四:“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五:“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六:“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七:“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四十八:“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四十九:“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五十:“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一:“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二:“占”、“事”、“神”的含义及其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三:《系辞上传》第五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五十四: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上)

 

初读之五十五: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中)

 

初读之五十六: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下)

 

初读之五十七:《系辞上传》第六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五十八:“《易》其至矣乎”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九:“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的辩析

初读之六十一:“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二:“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三:《系辞上传》第七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六十四:静态的象。

 

初读之六十五:动态的爻

 

初读之六十六:敬慎的心

 

初读之六十七:谋定的行

 

初读之六十八:中孚卦九二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六十九:孔子对中孚卦九二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同人卦九五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一:孔子对同人卦九五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二:大过卦初六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三:孔子对大过卦初六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四:谦卦九三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五:孔子对谦卦九三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六:乾卦上九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七:孔子对乾卦上九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八:节卦初九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九:孔子对节卦初九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八十:解卦六三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八十一:孔子对解卦六三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八十二:《系辞上传》第八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八十三:天地之数的由来

 

初读之八十四:爻卦之数的由来(上)

 

初读之八十五:爻卦之数的由来(下)

 

初读之八十六:数显德行可佑神

 

初读之八十七:《系辞上传》第九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八十八: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初读之八十九:至精知来物

 

初读之九十:参伍以变之蕴义

初读之九十一:错综其数之内涵

 

初读之九十二:至变乃《易》之髓

 

初读之九十三: 至神在寂应

 

初读之九十四:《易》之特色: 极深、研几、唯神也。

 

初读之九十五:《系辞上传》第十章古义另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