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算命 > 周易算命 > 初读之六十一:“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一:“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的辨析

2023-04-08 17:31:12

初读之六十一:“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的辨析

1.“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是该章第二段的第三句。今两岸部分学者专著中译文各异:有译作“这样天和地就定下了上下尊卑的位置,《周易》的道理就在天地之间变化流行。”;有译作“天地设定了位置,《易经》的道理在其中运行。”;有译作“天地崇卑的地位业已确立,《易》的道理就通行于其中。”;有译作“天地上下的位置既经设定,《周易》的道理就可在其间通行了。”;有“天地各居其位,《易》道便行于其中了。”。正因其异,由此开启了后学的再学习、重思辨!

2.此句之“设”,能作“定”解吗?“设”之古义有:“施陈也”,“合也”,“置也”,“设此施矣”,“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谓置设又立也”,“又假借之辞”,“虚假之辞”等(详见《康熙字典·酉集上·言部》)。“定”之古义有:“安也”,“静也正也凝也决也”,“又止也”(详见《康熙字典·寅集上· 部》)。笔者据此揣摩,此句之“设”,与《说卦传》中的“天地定位”之“定”义不同,且表达更为精准;和《系辞上传》第二章首句,“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之“设”,其义相同。译成今文应如南师〈怀瑾)所说:“设”就是假设,也是人为规定的”(详见《南怀瑾选集·易经系传别讲》复旦大学出版2006.12第一版p659)。

3.此句之“位”,指的是“天地上下尊卑之位”吗?拜求各位学者、师长:天地之位是由天地自已确定的吗?是可人为确定的吗?笔者冒昧认为:此句之“位”,在《系辞上传》中,是第三次出现,解读此“位”,当和第一次出现的“位”联系起起来比较思考。第一章末句“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译成今文是说:君子若能具备乾之自强不息、坤之厚德载物的根本理念,就能明白天地、人世间一切变化之理;明白其阴阳变化之理,就能效法天地,知已责任所在,尽已所能,贡献社会!可见此“位”乃指天、人、地三位中的人位呀!

4.此句之“位”,还当和第二次出现的“位”,即《系辞上传》第三章“是故列贵贱者乎位”,联系起来—并思考。该句译成今文是说:此处之“贵贱”,决非常人所说的“富贵贫贱”或“官贵民贱”,而是说当位即贵,失位即贱。阳爻居初、三、五阳位,阴爻居二、四、上阴位,称当(正)位;反之,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称失(不正)位。当位之爻,象征事物发展合乎规律;失位之爻,象征事物违背规律。爻位分析法,是《易传》解读六十四卦所采用的重要方法。可见,此“位”乃指《周易》六十四卦各卦的爻位呀!

5.此句之“位”,还当和《系辞下传》第一章末句“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联系起来加深理解:这大宝之位,非俗说帝皇之位,“仁以守位曰大宝”。“位”字以“人”、“立”合其义,乃是时位,即不同时势条件下所处的位置;乃是德位,即不同位置上应具的道德规范!

6.此句之“其中”,仅指“天地之间”或“天地之中”吗?能原词照搬今用吗?如此句之“位”,确指人位、爻位、时位和德位,则“其”义,不仅指天地,更指的是“人”!再说“中”义,在《易传》中,可是和“位”、“时”一起,用来解释《周易》卦爻辞何以吉凶的重要范畴呵!《易传》中以“时中”连用,约出于《中庸》“君子而时中”(即不过又莫不及之义)之后。故此句之“中”,似含不过又莫不及之义,当属中庸之道,即仁义之道,即《易》道中天、人、地三道中的人道!

7.基于对此句中的四个关键字“设”、“位”、“其”、“中”,存在有别于上述学者的不同理解,故对“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译成今文,笔者试另作如下表述:

8.圣人作《易》,唯以天地为准,设置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加上乾坤两卦各有一用爻,共三百八十六爻辞;圣人用《易》,则是采用爻位分析等方法,教化民众效法天地,以乾之自强不息和坤之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在其各自不同时段不同的位置上,以仁守位,不过又莫不及,立德创业,行中庸之道,致使人类社会生生不息!

《易经*系辞》辨析 
 

初读之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辨析

 

初读之二:“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辨析

 

初读之三:“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的辨析

 

初读之四:“吉凶生”、“变化见”的辨析

 

初读之五:第一章思路的辨析

 

初读之六:“刚柔相摩”的辨析

 

初读之七:“八卦相荡”的辨析

 

初读之八:“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辨析

 

初读之九:“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的辨析

 

初读之十:“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辨析

 

初读之十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的辨析

 

初读之十二:“乾易坤简”的辨析

 

初读之十三:“天下之理得,成位乎其中”的辨析

 

初读之十四:第一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十五:“圣人设卦”的辨析

 

初读之十六:“观象系辞焉”的辨析

 

初读之十七:“明吉凶”、“生变化”的辨析

 

初读之十八:“吉凶得失”与“悔吝忧虞”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十九:“变化·进退”与“刚柔·昼夜”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一:“君子学《易》,玩索而得”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二:《系辞上传》第二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二十三:“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四:“失得也;小疵也;补过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五:“爻者,言乎变者也”与“贵贱者存乎位”关系的辨

 

初读之二十六:“彖者,言乎象者也”与“齐小大者存乎卦”关系的

 

初读之二十七:“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与“辨吉凶者存乎辞”关

 

初读之二十八:“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与“忧悔吝者存乎介”

 

初读之二十九:“无咎者,善补过也”与“震无咎者存乎悔”关系的

 

初读之三十:“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的

初读之三十一:《系辞上传》第三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三十二:“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三:何以“知幽明”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四:何以“知死生”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五:何以“知鬼神”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六:何以“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七:“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八:“旁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九:“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辨

 

初读之四十二:《系辞上传》第四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四十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四:“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五:“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六:“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七:“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四十八:“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四十九:“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五十:“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一:“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二:“占”、“事”、“神”的含义及其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三:《系辞上传》第五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五十四: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上)

 

初读之五十五: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中)

 

初读之五十六: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下)

 

初读之五十七:《系辞上传》第六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五十八:“《易》其至矣乎”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九:“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的辩析

初读之六十一:“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二:“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三:《系辞上传》第七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六十四:静态的象。

 

初读之六十五:动态的爻

 

初读之六十六:敬慎的心

 

初读之六十七:谋定的行

 

初读之六十八:中孚卦九二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六十九:孔子对中孚卦九二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同人卦九五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一:孔子对同人卦九五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二:大过卦初六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三:孔子对大过卦初六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四:谦卦九三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五:孔子对谦卦九三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六:乾卦上九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七:孔子对乾卦上九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八:节卦初九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九:孔子对节卦初九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八十:解卦六三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八十一:孔子对解卦六三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八十二:《系辞上传》第八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八十三:天地之数的由来

 

初读之八十四:爻卦之数的由来(上)

 

初读之八十五:爻卦之数的由来(下)

 

初读之八十六:数显德行可佑神

 

初读之八十七:《系辞上传》第九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八十八: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初读之八十九:至精知来物

 

初读之九十:参伍以变之蕴义

初读之九十一:错综其数之内涵

 

初读之九十二:至变乃《易》之髓

 

初读之九十三: 至神在寂应

 

初读之九十四:《易》之特色: 极深、研几、唯神也。

 

初读之九十五:《系辞上传》第十章古义另译